消化内科常见疾病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饮食结构和饮食习惯正趋于多元化,在此过程中,消化道疾病的患者也呈上升趋势,并且逐渐年轻化。关注消化道健康,定期胃肠镜检查,及时早期发现异常体征,做出正确诊断和有效处理措施,将疾病消灭于萌芽时期,为健康提供超前保障!消化内科最常见疾病主要是慢性胃炎、急性胰腺炎、肝硬化、消化性溃疡、反流性食管炎等,下面给大家简要介绍一下
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是指不同病因引起的各种慢性胃黏膜炎性病变,是一种常见病,其发病率在各种胃病中居首位。自纤维内镜广泛应用以来,对本病认识有明显提高。常见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糜烂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
大多数病人常无症状或有程度不同的消化不良症状如上腹隐痛、食欲减退、餐后饱胀、反酸等。胃黏膜有显著糜烂者可有上消化道出血,长期少量出血可引起缺铁性贫血。恶性贫血常有疲软、舌炎和轻微黄疸,而消化道症状则少见。
急性胰腺炎
急性胰腺炎是多种病因导致胰酶在胰腺内被激活后引起胰腺组织自身消化、水肿、出血甚至坏死的炎症反应。临床以急性上腹痛及血淀粉酶或脂肪酶升高为特点。病变程度轻重不等,轻者以胰腺水肿为主,临床多见,病情常呈自限性,预后良好,又称为轻症急性胰腺炎。少数重者的胰腺出血坏死,常继发感染、腹膜炎和休克等,病死率高,称为重症急性胰腺炎。临床病理常把急性胰腺炎分为水肿型和出血坏死型两种。
急性水肿型胰腺炎主要症状为中左上腹、甚至全腹,部分患者腹痛向背部放射。病初可伴有恶心、呕吐、轻度发热。出血坏死型胰腺炎可出现休克、高热、黄疸、腹胀以至肠麻痹、腹膜刺激征以及皮下出现淤血斑等。部分患者可出现大量炎性腹水,出现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消失,出现麻痹性肠梗阻。
肝硬化
肝硬化是由一种或多种原因引起的、以肝组织弥漫性纤维化、假小叶和再生结节为组织学特征的进行性慢性肝病。在我国以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为主,其他病因包括酒精性肝硬化、胆汁性肝硬化、血吸虫性肝硬化、淤血性肝硬化、肝豆状核变性等。早期由于肝脏代偿功能较强可无明显症状或早期症状轻,主要表现为乏力、食欲不振,常于劳累、精神紧张、或伴随其他疾病而出现,经休息及药物可缓解,后期则以肝功能损害和门脉高压为主要表现,并有多系统受累,晚期常出现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继发感染、脾功能亢进、腹水、癌变等并发症。
患者可有乏力、腹胀、轻度黄疸、肝掌、蜘蛛痣,面色晦暗,尿少、双下肢水肿,鼻出血、紫癜等。
消化性溃疡
消化性溃疡主要指胃肠道黏膜被自身消化而形成的溃疡,可发生于食管、胃、十二指肠、胃-空肠吻合口附近以及含有胃黏膜的Meckel憩室。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最为常见。故一般所谓的消化性溃疡是指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有慢性过程、周期性发作和节律性上腹痛的特点,多发在秋冬和冬春之交,并与不良精神刺激、情绪波动、饮食失调等有关。
症状主要有周期性上腹疼痛:呈反复周期性发作,发作期可为数周或数月,缓解期亦长短不一,发作有季节性,多在秋冬和冬春之交发病。疼痛节律:十二指肠溃疡的疼痛好在两餐之间发生,持续不减直至下餐进食或服制酸药物后缓解。胃溃疡疼痛的发生较不规则,常在餐后1小时内发生,经1~2小时后逐渐缓解,直至下餐进食后再复出现上述节律。疼痛部位:十二指肠溃疡的疼痛多出现于中上腹部,或在脐上方,或在脐上方偏右处;胃溃疡疼痛的位置也多在中上腹,但稍偏高处,或在剑突下和剑突下偏左处。
反流性食管炎
反流性食管炎是由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烧心等症状,根据是否导致食管粘膜糜烂、溃疡分为反流性食管炎和非糜烂性反流病。反流性食管炎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的人群,成人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西方国家的发病率高,而亚洲地区发病率低。这种地域性差异可能与遗传和环境因素有关。但近二十年全球的发病率都有上升趋势。中老年人、肥胖、吸烟、饮酒及精神压力大是反流性食管炎的高发人群。
典型症状表现为胸骨后烧灼感(烧心)、反流。烧心是指胸骨后或剑突下烧灼感,常由胸骨下段向上延伸。反流指胃内容物在无恶心和不用力的情况下涌入咽部或口腔的感觉,含酸味或仅为酸水时称反酸。反流和烧心症状常在餐后1小时出现,卧位、弯腰或腹压增高时可加重,多发生于饱餐后,夜间反流严重时影响病人睡眠。非典型症状有胸痛,胸痛有反流物刺激食管引起,发生在胸骨后,严重时可为剧烈刺痛,可放射到后背、胸部、肩部、颈部、耳后、有时酷似心绞痛,可伴或不伴有烧心和反流。另外部分患者表现为吞咽困难或胸骨后异物感,可能是由于食管痉挛或功能紊乱所致,症状呈间歇性。进食固体或液体食物均可发生。少数患者吞咽困难是由食管狭窄引起,呈持续性或进行性加重。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