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高血压日丨控好“血压阀”,守护心脑健康
10月8日是“全国高血压日”,作为我国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高血压——多数患者早期无明显症状,但长期血压失控会持续损伤心、脑、肾、眼等重要器官,诱发脑卒中、心肌梗死、肾衰竭等严重并发症。掌握科学的控压方法,是预防风险的关键。
先搞懂:你的血压是否“超标”?
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正常成人血压标准为收缩压<120mmHg且舒张压<80mmHg,一旦超过这个范围,需警惕血压异常:
• 正常高值:收缩压120-139mmHg 或 舒张压80-89mmHg(此时需开始干预,避免发展为高血压);
• 高血压:在未使用降压药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收缩压≥140mmHg 或 舒张压≥90mmHg(需及时就医,遵医嘱治疗)。
特别提醒:部分人群(如老年人)可能出现“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收缩压≥140mmHg但舒张压<90mmHg),这类情况同样需要重视和控制。
控血压:做好“5件事”
高血压管理需“药物+生活方式”双管齐下,其中生活方式干预是控压的基础,所有患者(包括服药者)都需坚持:
限盐:每天不超5克
高盐饮食是我国高血压高发的重要原因,钠摄入过多会导致水钠潴留、血压升高。建议做饭时少放酱油、味精、咸菜,用葱、姜、蒜、柠檬汁等天然调料提味;购买包装食品时,注意看营养成分表(钠含量>300mg/100g的食品需少吃)。
饮食:多“钾”少“油糖”
• 多吃富含钾的食物(钾能促进钠排出):如菠菜、芹菜、香蕉、橙子、土豆、菌菇等;
• 少吃高油、高糖、高脂食物:避免油炸食品、肥肉、蛋糕、甜饮料,减少饱和脂肪(如动物油)和反式脂肪(如人造奶油)摄入。
运动:每周150分钟“温和运动”
剧烈运动可能导致血压骤升,建议选择散步、慢跑、骑自行车、打太极、跳广场舞等中低强度运动,每次30分钟,每周5次;运动时注意监测血压,避免在血压未控制时(如收缩压>160mmHg)剧烈活动。
减重:腰围男性<90cm,女性<85cm
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会增加心脏负担,导致血压升高。建议通过“饮食+运动”控制体重,BMI(体重kg/身高m²)尽量维持在18.5-23.9之间;腰围超标者,优先减少腹部脂肪。
戒烟限酒,规律作息
• 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加速动脉粥样硬化,使血压升高;
• 酒精会直接导致血压波动,建议男性每天饮酒量(酒精)不超25g,女性不超15g(约等于啤酒500ml或红酒150ml),最好不饮酒;
• 长期熬夜、焦虑会导致交感神经兴奋,血压升高,建议每天固定作息,保证7-8小时睡眠,学会调节情绪(如通过听音乐、冥想缓解压力)。
避误区:这3个“错误认知”要改掉
1. “没症状就不用治”?错!
约50%的高血压患者没有头晕、头痛等症状,但血压长期偏高仍会默默损伤器官。只要血压超标,就需在医生指导下干预,不能靠“感觉”判断病情。
2. “血压正常就停药”?错!
高血压多为慢性疾病,药物控制后血压正常,是药物作用的结果,并非“病好了”。擅自停药会导致血压反弹,增加心脑血管事件风险,如需调整用药,必须咨询医生。
3. “只吃药就行,不用监测”?错!
定期监测血压能帮助医生判断药效、调整方案。建议家庭备电子血压计,每天早晚各测1次(测量前安静休息5分钟),并记录数据,复诊时带给医生参考。
把控压融入日常
高血压管理是一场“持久战”,没有“一劳永逸”的方法,却有“日积月累”的效果。从今天开始,把控压融入日常,才能远离并发症,守护长久健康。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