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健康科普】遇到“会飞的浓硫酸” 千万别拍打——隐翅虫
当孩子户外玩耍后,如果皮肤出现条索状红斑、水疱并哭闹喊疼,家长需要警惕一个常见的“隐形威胁”——隐翅虫。孩子遇到隐翅虫时,千万别拍打!
何为隐翅虫?
隐翅虫,俗称“飞蚂蚁”、“影子虫”,是一种看似不起眼却隐藏着强毒性的小昆虫。隐翅虫通常活跃于每年的夏秋季节,白天多隐匿于杂草、枯叶等处,尤其是雨季潮湿的草地上。隐翅虫本身不咬人,但拍打、碾压虫体是导致皮炎的罪魁祸首,排出的体液呈强酸性,毒液堪比硫酸,因此被人们称为"会飞的浓硫酸"。
遇上隐翅虫怎么办?
“避免接触”:如果发现隐翅虫在身上爬行,不要直接拍打,以免接触到它们的体液。可以轻轻将虫子吹走、拂去或使用胶带、纸巾等物品将其清除。
不慎接触到隐翅虫毒液该怎么办?
1. 及时冲洗伤口、减少刺激,用碱性肥皂水冲洗接触过的皮肤,中和毒液,减少对皮肤的刺激,接触过毒液处避免接触其他皮肤。
2. 避免抓挠、尽量减少皮肤破损,降低皮肤感染的风险。
3. 密切观察、及时就医,先观察症状,如果接触毒液后出现肿胀、瘙痒的症状比较严重甚至发生溃烂,或者出现呼吸困难、心跳加快、需要尽快到医院就诊。
预防小妙招
√ 户外预防
1. 外出时,尽量穿着长袖、长裤,减少皮肤暴露面积,衣服颜色选择浅色为宜。
2. 减少在潮湿的草地、树林、河边等地停留或玩耍。
3. 可在皮肤暴露部位适当涂抹含有避蚊胺成分的驱虫剂。
√ 室内预防
1. 安装纱门、纱窗,阻挡隐翅虫进入室内。
2. 保持室内清洁干燥,做好通风换气工作。
3. 避免使用强光:睡前可关闭卧室大灯,使用小夜灯。
4. 睡觉前,仔细检查床铺、枕头、被子等物品,抖动一下。
隐翅虫并没有那么可怕,通过加强环境防护、普及科学知识,完全可以将风险降至最低。让我们共同携手,为孩子们的健康保驾护航。
小编在此提醒:
医学科普 仅供参考 如有不适请及时就医哦 !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