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医专栏丨2025年区优秀医师 ——记济阳区人民医院儿科主任娄志峰
仁心仁术护童真 勇担使命守健康
济水之阳,鹊山脚下,有这样一位儿科医生,他三十年如一日扎根基层,用精湛医术守护儿童健康;他在传染病流行时挺身而出,以红医精神筑起生命防线;他以仁心温暖患儿家庭,用廉洁行医赢得群众信赖;他潜心科研创新,以技术突破推动学科发展,打造了全区第一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他就是济阳区人民医院儿科主任、主任医师娄志峰。
济阳区人民医院儿科主任 娄志峰
从业30余年,他一直致力于临床工作和学术研究,连续多年被评为济阳县卫生系统先进个人;2011年被评为年度“济南市优秀医师”、“济南市传染病防控与疫情报告工作先进个人”;2014年、2017年分别获得“全市传染病防治工作先进个人”“济南市建功立业竞赛先进个人”荣誉称号;2018年获得济阳县“第七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称号。
一、红医精神铸就抗疫先锋,重大疫情面前勇担使命
疾病,就是医生的敌人,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娄主任常说:对一种疾病越是了解,治疗起来越是细心、谨慎。因为,越是了解,越是知道疾病的可怕。2009年,当手足口病在全国多地暴发流行时,娄志峰主动请缨留守东院儿科,扛起了小儿传染病防治的重任。面对这种传染性强、并发症凶险的新型疾病,他日夜钻研最新诊疗方案,凭借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和一股刻苦钻研的精神,把小儿手足口病的症状、分期、并发症等情况做到了透彻的了解,将疾病分期、症状特征和并发症预警指标制成便携卡片分发给医护团队,创新提出“早期识别、分层干预”的救治策略。在他的带领下,团队累计治愈手足口病并发脑炎的重症患儿40余例,创造了零死亡的奇迹。这场与死神的赛跑,成为他抗击传染病的经典案例。
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作为医院专家组成员的娄志峰再次冲锋在前。他结合儿科特点制定《儿童新冠肺炎筛查流程》,连续三个月驻守发热门诊,累计筛查患儿800余人次。当被问及是否害怕感染时,他说:“医生就是战士,疫情就是战场,守护孩子健康是我们的天职。”这种舍身忘我的精神,正是红医精神在新时代的生动体现。
二、医德医风树行业标杆,仁心仁术获群众爱戴
提起儿科,首先想到的是孩子的哭喊,家长的焦虑。孩子年龄小,病情变化快,又不能准确描述自己的痛苦,只能用哭声来诉求大人的帮助。作为儿科医生就需要有更多的细心、耐心和责任心,正如娄志峰所说:“儿科医生不仅要治病,更要治心。”
在医德建设方面,多年来他始终如一恪守“三不原则”:不收红包、不开大处方、不做过度检查。红包转为住院押金、患儿出院家长送来锦旗这样的故事在患者中口口相传,使他连续多年在医院行风评议中获得好评。他手机通讯录保存最多的号码是患儿家长的电话,无论白天黑夜,还是周末假期,他都随时接受家长咨询。
三、技术创新推动学科发展,科研成果惠及基层医疗
医疗技术是科室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学科建设则是医院可持续发展的基石。作为学科带头人,他对于儿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如小儿肺炎心衰、手足口病、小儿腹泻、小儿糖尿病、小儿癫痫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都熟练掌握并医术独到。
作为儿科主任,他带领儿科团队以打造技术精良的服务能力为重点,以提高儿科质量和服务水平为核心,于2022年获评市级临床重点专科;又于2024年成功通过省级临床重点专科评估,成为全区唯一一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他代表医院申请加入“市级儿科联盟”,成为其成员单位。
从医以来,娄志峰始终保持着科研创新的热情。2012年成功研发“小儿腰椎穿刺操作台”,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参与主编的《精编临床儿科诊疗学》已成为基层医生培训教材。
在手足口病救治中,他总结的《热毒宁治疗手足口病临床观察》发表于国家级核心期刊。2017年,他与山东大学合作开展的肺炎链球菌脑膜炎生物标志物研究被SCIE期刊收录,为基层医院早期诊断提供了新思路。
四、扎根基层守护生命初心,三十年坚守诠释大医精诚
因从小家在医院,长在医院,做一个救死扶伤、救人于伤痛的医生成为他渐渐萌芽的理想,而理想的实现成为他以后工作中永不枯竭的动力。1994年从临沂医专毕业时,成绩优异的娄志峰本有机会留在大城市工作,但他毅然回到家乡医院。他说:“基层更需要好医生。”这一坚守就是三十年。
在基层实践中,他练就了“诊断准、用药精”的硬功夫。2018年《儿童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预后危险因素分析》的研究,正是基于基层200余例病例的宝贵数据,为资源受限地区提供了实用救治方案。
更难能可贵的是,他经常承担偏远乡镇义诊工作,足迹遍布全区7个乡镇。
世上再没有一个职业像医生这样神圣而又责任重大,因为,他们面对的是属于每一个人只有一次的生命,以及一个个家庭幸福的托付。从青丝到白发,娄志峰用三十年坚守谱写了一曲动人的红医赞歌,在他身上,我们看到的是“生命至上”的赤诚初心,是“精益求精”的专业追求,更是“甘于奉献”的医者情怀。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