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卫生人 ——记县医院医务科主任赵海滨
古有大禹为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今有县医院好医生赵海滨为二甲复审十几次过家门而不入。赵海滨是个孝子,感念父母的不易,他每月都会给父母1000元钱贴补家用。这1000元钱对他不是小数目,因为妻子做了肾移植,每月的药费对他都已是捉襟见肘的支出。可他无论多难、多苦,从毕业工作起每月雷打不动的为父母送钱。他父母的家就在县医院老院旁边,几步之遥的距离对于正在忙着迎二甲复审的他却可望而不可及。众所周知,县医院迎二甲复审的工作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身为医务科主任,他肩上的担子可想而知有多重。一个半月,十几次过家门却没时间进去看望一下两鬓霜染的父母,他的心里很是愧疚不安。好在八月十五这个万家团圆的日子里,他终于一尝夙愿。
赵海滨,副主任医师,提起他,所有熟知他的人都不禁竖起大拇指,连声称赞,所有和他相处过的人也无不为他的技术、医德、人品深深折服。他爱岗敬业,工作严谨,是济南市卫生系统最美卫生人。他的名字,总是和许多个医院的第一联系在一起。
第一个硕士研究生。1998年山东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的他在工作中渐渐意识到自己业务水平的局限,经过三年的学习,2006年他获得山东医学院神经内科学硕士研究生学位。
第一个建立脑卒中单元。脑血管病是神经内科最常见的疾病,也是现今社会威胁人类健康的杀手,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特点。他查阅了国内外大量专业文献,结合县医院和当地实际,带领神经科医务人员在全县、乃至整个济南市率先建立了卒中单元模式,包括脑梗塞的超早期溶栓、大面积脑出血及脑室出血的穿刺引流、规范康复、脑血管的介入治疗等,极大地降低了脑血管病的死亡率、致残率和复发率,提高了病人的生命质量,让大量的病人重新融入家庭,回归社会。
第一个提出临床路径。医者父母心,常年在临床工作的他深深感受到了病人看病不易,为了降低病人费用,提高疗效,也为了更好地顺应国家医改政策,他第一个提出了临床路径,后在全院推广应用。格式化、规范化的治疗不但降低费用、提高疗效,还规范了诊疗,使众多的病人获益匪浅。
第一个获得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众所周知,科研工作单调、枯燥、乏味,要忍受常人不能忍受的寂寞和孤独。多少个夜晚,万家灯火都已熄灭,他却依然在灯下苦苦思索;多少次试验,多少次失败的失意,多少次成功的喜悦。几年来他主持了省市级科研课题5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他主持研究的《促红细胞生成素对脑梗死再生影响的实验和临床研究》列为济南市2010年度青年科技明星计划; 2012年获得济南市第九届青年科技奖;2013年获得省保健科技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获得省医学会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他真情感人,对生病的妻子不离不弃,用真心真意,真情真爱在我们身边演绎了一曲动人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之歌。赵海滨本来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温柔贤惠的妻子,聪明可爱的女儿,一家三口其乐融融。只是,天有不测风云,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降临到这个充满温情的家庭。2004底妻子被确诊为慢性肾炎。看着朝夕相处的妻子,他下定了决心: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做百分之百的努力。他一方面积极到大医院找专家为妻子救治,一方面还要顶着生活的压力维持生计。然而,他的努力和真诚并没有感动上帝,2008年妻子的病情还是发展到了尿毒症阶段。
妻子长期透析的痛苦,又让他做出了一个更艰难的决定——给妻子做肾移植手术。肾移植,说起来容易,但对于赵海滨一家却难于上青天。妻子几年来的治疗费用早已让他负债累累,而肾移植的医药费大约需要二、三十万元,还有后期抗排斥药的费用,这些对于他就像是一个天文数字。第一次,他像个委屈的孩子,失声痛哭,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危难时刻,亲人们纷纷伸出援助之手。
2009年2月手术成功了,赵海滨悬着的心稍微放松了一些。但他知道术后的护理同等重要,为了照顾妻子,他白班夜班一起上,下夜班后,不顾身体的疲劳,再匆匆赶到济南陪护妻子。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1个多月的住院治疗,妻子终于出院了,那一天,久违的笑容又重新出现在全家人脸上。
经过四年多的恢复治疗,赵海滨的妻子身体恢复很理想,现在能胜任一般的劳动。真情,让这个家庭恢复了往日的平静;真爱,让这个家庭重新找回了幸福。
如今,困难已成为过去,十五年来他始终铭记并坚持的就是作为一个医者所要的大慈之心,兢兢业业工作,踏踏实实做人,全心全意服务,一心一意救人。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