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年纪听力下降,睡觉打鼾,怎么回事?

时间:2019-06-13    科室:     作者:     点击: 685 次

       近日,我院耳鼻喉科接诊了一名9岁的小朋友,家长反映:半个月前,孩子感冒痊愈后,经常说耳朵痛,而且也发现孩子对父母的召唤反应较为迟钝,看动画片时,会把音量越调越大,怀疑孩子出现了听力问题。

      耳鼻喉医生检查后发现,患儿耳内有积液,在详细询问后得知患儿在三年前便出现睡眠打鼾、鼻塞、频繁吸鼻涕等症状,持续至今。结合检查结果,诊断其为分泌性中耳炎、腺样体肥大。

       患者入院后,由我院耳鼻喉科袁鸿涛主任主刀进行手术治疗:在内镜下行腺样体切除术、鼓膜置管术,患者术后恢复良好。

 

腺样体肥大

        腺样体位于鼻咽部顶部与咽后壁处,属于淋巴组织,是人体对病毒细菌的防线之一。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长大,2-6岁时为增殖旺盛的时期,10岁以后逐渐萎缩。腺样体肥大是儿童常见病,它是因急慢性鼻炎,扁桃体炎,流行性感冒等反复发作刺激腺样体引起炎症而发生病理性增生,从而引起鼻堵、张口呼吸的症状,尤以夜间加重,出现睡眠打鼾、睡眠不安。

 

分泌性中耳炎

        分泌性中耳炎,又称渗出性中耳炎或卡他性中耳炎,儿童发病率比成人高,是引起儿童听力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

        分泌性中耳炎通常在上呼吸道感染后以耳闷胀感和听力减退为主要症状,部分伴有耳鸣,起病时可有耳痛。由于耳痛通常不明显,儿童主诉不清,在小儿听力受到影响时家长才发现,时有延误诊断和治疗。

 

分泌性中耳炎,可能由腺样体肥大引起

        咽鼓管阻塞是造成分泌性中耳炎的重要原因。

❶机械性堵塞:常见疾病如腺样体肥大、鼻腔鼻窦炎性疾病、鼻咽部良恶性肿瘤、鼻中隔偏曲等,均会压迫或堵塞咽鼓管咽口,形成鼓室负压从而引起分泌性中耳炎;

❷功能性闭塞:咽鼓管软骨部弹性差、管壁塌陷、开放不良等。除咽鼓管因素外,免疫反应亦会引起本病。

        儿童分泌性中耳炎常见的病因往往是反复上呼吸道感染、腺样体肥大等。初期家长并未在意,导致后期引发分泌性中耳炎,本文中来院就诊的小患者就是因腺样体肥大未及时治疗引发分泌性中耳炎的典型案例。  

 

        耳鼻喉科袁主任提醒:分泌性中耳炎可能由腺样体肥大造成,而腺样体肥大的典型症状就是睡眠打鼾,如果孩子出现睡眠打鼾、用嘴呼吸等症状,请及时诊治。同时,也应关注孩子的听力状况,如有明显异常,需及时前往医院耳鼻喉科进行诊治。

撰稿人:陈朋博 发稿人:黎婷婷 审稿人:杜秀香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