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健康科普】警惕!!!小物件暗藏大风险
“小物件”
“大风险”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总是对周围世界充满好奇,什么都想往嘴里放,这一行为也导致儿童消化道异物成为常见的健康隐患。经常会有孩子因误吞异物被送往小儿急症科,所以家长们一定要提高警惕,预防更是关键。
幼儿消化道异物为何如此高发?
01. 口欲期本能
1-3岁幼儿通过“尝”试来认识世界,任何能抓起的东西都可能塞进嘴里。
02. 好奇心驱动
闪亮的硬币、多彩的纽扣、圆润的珠子,对孩子有着天然吸引力。
03. 防护意识弱
幼儿咀嚼能力差、喉部反射不成熟,易误吞。
04. 看护疏忽
小物件随意放置,或未及时发现孩子手中危险品。
常见异物“黑名单”
01. “致命刺客”纽扣电池(尤其锂电池)
一旦接触湿润黏膜就会快速放电,短短2小时就能导致严重化学烧伤、穿孔,给消化道造成不可修复的创伤,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 。
02. 磁力球(巴克球)
单颗或许能自行排出,但如果孩子吞下多颗,磁力会吸引它们在肠壁间相互“夹击”,导致肠梗阻、穿孔、腹膜炎,后果不堪设想。
03. 水晶珠
水晶珠进入消化道后会吸水膨胀,短时间内可增大几倍甚至几十倍,进而导致肠梗阻、肠管扩张,可能引起继发感染、水电解质紊乱等现象,严重时会造成肠穿孔、肠坏死 。
04. 其他常见异物
除了上述危险物品,硬币(最常见)、小玩具零件、别针、发夹、图钉、小饰品(耳钉、吊坠)、果核(枣核、话梅核)、大块坚硬食物等,也是常见的导致儿童消化道异物的物品,同样不可掉以轻心。
发现异常是关键
如果异物卡在食管,孩子可能会突发呛咳、流涎,吞咽困难、拒食,胸骨后疼痛、不安、烦躁;若异物进入胃肠道,多数情况下可能无明显症状,但少数会出现腹痛、呕吐、黑便或便血,尖锐异物还可能刺穿肠道,引发腹膜炎。
如果孩子出现不明原因的反复哭闹、拒食、刺激性咳嗽、咽喉部疼痛、异物感、吞咽疼痛或吞咽困难、恶心、进食时或进食后呕吐、流涎、腹痛等,家长应警惕孩子是否误吞了异物。
紧急处理、分秒必争
“三不”原则
01. 不要催吐
强行催吐可能导致异物反流卡在气道,引起窒息。
02. 不要盲目喂食喂水
食物和水可能加重损伤或促进电池放电,使情况恶化。
03. 不要等待观望
一旦发现孩子可能吞入异物,立即就医,时间就是生命,特别是吞入电池、磁铁、尖锐物等高危异物时,更不能拖延。
专业检查找“真凶”
01. 影像学检查
X光片是首选检查方法,能清晰显示金属、电池、部分塑料、玻璃等异物的位置。
02. 内镜检查
对于卡在食管、胃、十二指肠上段的异物,尤其是电池、尖锐物、有症状的异物,胃镜是重要的治疗手段。
03. 外科手术
当内镜无法取出异物,或异物已进入小肠、引起并发症(如穿孔、腹膜炎),则需进行外科手术干预。
04. 密切观察
已进入小肠且无症状的异物(如小塑料珠),医生可能会建议在家观察,等待其自然排出,但家长需密切留意孩子大便情况和状态。
预防之道,打造安全成长环境
1. 务必妥善收纳危险小部件,选购适龄安全玩具。
2. 别让好奇的小手离开你的视线。
3. 避免哭闹时喂食,防止食物误入气道或被误吞。
温馨小贴士
孩子眼中新奇的世界,不该因疏忽成为危机的温床,愿每位家长筑牢安全防线,让宝贝的探索之路远离意外风险。
小编在此提醒:
医学科普 仅供参考 如有不适请及时就医哦 !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