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健康科普】科学防治,与小儿腹泻说“拜拜”
每年9-11月是婴幼儿腹泻的高发时期,患儿常表现为大便次数突然增加(比平时多2-3倍以上);大便性状明显变稀,突然变为蛋花汤样、稀水样、黏液状,甚至可能带有血丝,可能伴有酸臭味或腥臭味。出现这种现象,我们该如何科学应对?
了解小儿腹泻的原因
1. 病毒感染(最常见):如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秋冬高发,常先呕吐后腹泻,伴发烧。
2. 细菌感染:相对少见,但症状可能更重,大便可能带脓血,高烧明显。
3. 饮食不当:喂养过量、添加辅食不当、食物过敏或不耐受(如牛奶蛋白过敏)。
4. 腹部受凉:导致肠道蠕动加快。
5. 抗生素使用后:抗生素破坏了肠道内的有益菌群。
危险信号识别:何时需要立即就医?
轻度腹泻可在家观察护理,但某些情况必须及时就医。脱水是最值得警惕的并发症,严重脱水可危及生命。
脱水警示信号(逐级加重)
轻度脱水:口渴感增加、口唇稍干、尿量轻微减少;
中度脱水:哭时眼泪少或无泪、眼窝凹陷、尿量明显减少;
重度脱水:手脚冰凉、皮肤弹性差(捏起后回缩慢)、精神萎靡或烦躁、呼吸急促。
必须立即就医的“红色警报”
大便异常:血便、黏液便或脓液便;
呕吐情况:频繁呕吐(尤其呕吐物呈黄绿色胆汁样或带血)、无法咽下任何液体;
全身状态:持续高热(>39℃,或婴儿>38.5℃)、嗜睡或极度烦躁、抽搐;
特殊人群:6个月以下婴儿腹泻;有慢性疾病或免疫功能低下的患儿。
家庭科学护理:
补液、饮食与药物三部曲
一、补液治疗:口服补液盐III (ORS III)
这不是止泻药,而是含有精确比例的葡萄糖和电解质的粉末,能最有效地补充水分、纠正脱水,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首选药物。
2. 需按说明书要求用温水精确冲调。切记“少量多次”喂服,比如每5-10分钟用勺子喂5-10毫升。
3. 补液误区:
❌ 不要用果汁、可乐、运动饮料来补水! 这些饮料含糖量高,会加重肠道渗透压,使腹泻更严重。
❌ 不要自己调制糖盐水! 比例无法掌握,反而可能有害。
二、饮食调整,继续喂养有技巧
✅ 婴儿期
母乳喂养:继续哺乳,但母亲需减少高脂食物摄入;
配方奶喂养:可暂时换用无乳糖奶粉(腹泻改善后2周再逐步转回)。
✅ 幼儿期
已添加辅食者:选择易消化食物如米粥、苹果泥、胡萝卜泥;可进食软面条、馒头、清蒸鱼等;遵循“少食多餐,由少到多,由稀到稠,逐渐恢复”的原则。
忌口:高脂(油炸食品)、高糖(蛋糕、巧克力)、高纤维(芹菜、韭菜)、产气食物(豆类、牛奶)。
三、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 不随意用止泻药:有些药会抑制肠蠕动反而不利病菌排出。
✅ 合理使用辅助药物:先蒙脱,后益生,中间隔开两刻钟。
蒙脱石散:餐前1小时服用,吸附毒素和病原体。
益生菌:温水(45℃)送服,冰箱冷藏保存。
抗生素:遵医嘱使用。
臀部护理——防止“雪上加霜”
每次便后:用温水轻轻冲洗干净,而非用纸巾用力擦拭。
用柔软的棉布轻轻拍干:保持臀部完全干燥。
涂抹护臀膏:形成一层保护膜,隔离刺激物。选择含氧化锌的护臀膏效果较好。
勤换尿不湿:让小屁股多“透透气”。
科学预防,守护健康
1. 饭前便后用肥皂洗手20秒,奶瓶玩具定期高温消毒。
2.妥善处理患儿粪便,避免交叉感染。
3.疫苗接种:轮状病毒减毒疫苗(2月龄-3岁接种)可降低重症风险。
4.喂养建议:辅食添加遵循“由稀到稠、由少到多”原则,新食物观察3-5天。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