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蜱虫,大麻烦,外出警惕“发热伴”!
最是人间四月天,踏青煮酒话流年。春暖花开,又到了一年户外踏青最佳时期。济阳区人民医院公共卫生科提醒您:游玩之际,劳作之时,一定要警惕草地、灌木丛中潜伏着的一种小东西-蜱虫。小小的蜱虫可以传播多种疾病,由蜱虫叮咬引起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简称发热伴)也进入了高发季节。谨记做好个人防护,预防蜱虫叮咬。
什么是“发热伴”?
…………………………
“发热伴”全称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是一种由携带病毒的蜱叮咬而感染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它是一种新发传染病,病原体是新型布尼亚病毒,又称“大别班达病毒”。“发热伴”主要通过蜱虫叮咬传播,潜伏期1-2周,急性起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体温多在38℃以上,重症持续高热,可达40℃以上,伴乏力、明显纳差、恶心、呕吐等,部分病例有头痛、肌肉酸痛、腹泻等症状。少数病例病情危重,会出现意识障碍、皮肤瘀斑、消化道出血、肺出血等症状,可因休克、呼吸衰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
蜱(pí) 又名壁虱、扁虱、草爬子,是一种体形极小的节肢动物。通常蛰伏在浅山丘陵的草丛、植物上,或寄宿于牲畜等动物皮毛间,人送外号“夺命蜱虫”,如果不慎被它咬一口,可能小命就呜呼哀哉……
发病季节主要集中蜱虫活跃季节(5-11月份),该病可感染牛、羊、狗等脊椎动物或节肢动物,多篇报道证实存在人传人情况。
传播途径
…………………………
1.虫媒传播:蜱是最重要的传播媒介,发病地区的蜱中可分离到该病毒,部分病例发病前有明确的叮咬史。
2.接触传播:可通过接触患者血液、分泌物或排泄物而感染,裸露皮肤直接接触患者血液也具有较高的危险性。
易感人群
…………………………
人群普遍易感,在丘陵、山地、森林等地区生活、生产的居民和劳动者以及赴该类地区从事户外活动的人群感染风险较高。
如何预防“发热伴”?
…………………………
1.尽量避免在蜱虫栖息的地方,如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
2.如需进入此类地区,应做好个人防护,穿长袖长裤和袜子,扎紧裤腿或把裤腿塞进袜子或鞋子里;穿浅色衣服可便于查找有无蜱附着;针织衣物表面应当尽量光滑,这样蜱不易粘附,不要穿凉鞋,野外归来要更衣。
3. 裸露的皮肤、衣物可涂抹、喷洒驱虫剂,儿童应按说明书使用驱虫剂。
4.回家后及时洗澡,检查腋窝、腹股沟、头皮、颈部、腰部及脚踝下方等皮肤褶皱、薄弱部位有无蜱虫附着。
5.如果同时携带宠物,需及时检查宠物耳部、腹股沟等部位有无蜱虫叮咬,并注意切勿徒手捕捉宠物身上的蜱虫并进行挤捏。
6.一旦出现疑似症状(发热、寒战、恶心、呕吐、腹泻、全身酸痛等),并且在近期接触过可疑蜱虫等,请尽快前往医院就诊,并告知医生自己的相关暴露史;周围有类似病例时,也应随时观察身体状况。如发现身体被蜱虫附着,切勿徒手进行拉拽,以免蜱虫口器留在身体内,应立即前往医院进行处理。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