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健康科普】正确认识肺结节 别让结节成“心结”
近年来,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健康体检意识的提高,很多人通过肺部CT检查发现自己有肺结节。那么,肺结节真的有这么可怕吗?发现肺结节,又应该该怎么办?
首先,肺结节并不等于肿瘤。所谓肺结节,是指出现在肺组织内的直径≤3厘米的类圆形或不规则形病灶,通常由影像学检查(如CT)发现。
微小结节(<5毫米),绝大多数为良性,需定期随访;
小结节(5~10毫米),需结合形态特征判断风险;
较大结节(>10毫米),需警惕恶性可能。
肺结节根据密度可分为
实性结节,均匀高密度影,边界清晰;
磨玻璃结节,均匀半透明影,似磨砂玻璃,不掩盖支气管血管结构;
混合性结节,实性与磨玻璃成分共存,恶性风险较高。
那么,肺结节由哪些原因导致?
1.感染与炎症
细菌或真菌感染,如结核杆菌、隐球菌感染,愈后可能残留钙化灶;非特异性炎症,如肺炎后遗留的瘢痕组织。
2.良性病变
比如错构瘤,由正常肺组织异常混合形成的良性肿瘤;血管瘤,也即血管异常增生等。
3.恶性肿瘤
原发性肺癌,如肺腺癌、鳞癌等,早期常表现为混合磨玻璃结节或磨玻璃结节;转移性肿瘤,也即其他器官发生的肿瘤转移至肺。
4.环境与生活习惯
吸烟与二手烟,烟草中的致癌物直接损伤肺组织;空气污染,空气中粉尘等污染物、颗粒物长期刺激肺组织;职业暴露,如接触石棉、放射性物质等刺激肺组织。
研究表明,体检发现的肺结节中,90%以上为良性病变或陈旧性病变。诊断肺结节是良性还是恶性病变,需要根据结节的大小、密度、形态等,以及患者的年龄、吸烟史、家族史、疾病史等综合评估。
良性肺结节只需要随访观察即可,即使怀疑是恶性的肺结节,也有多种治疗手段和方法,达到治愈性的目的。所以,发现肺结节,最好到医院找专科医生,了解肺结节的具体风险。医生会根据对肺结节的评估结果,并结合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个人意愿等,对肺结节进行随访观察或者针对性处理。此外,肺结节患者可以及时调整生活方式,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戒烟并远离二手烟,适度运动锻炼,有利于促进肺健康,增强肺功能。
现在,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以及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肺结节的管理正朝着精准化、个性化方向发展。树立科学的健康观念,积极配合医生建议,守护肺健康。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