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识延伸·深度科普】关于结核病,这些知识你必须知道
结核病
结核病,是一种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至今仍在全球范围内威胁着人类健康。夏季气温变化、室内活动增多,更需警惕结核病的传播与预防。了解结核病的真相,才能科学应对,守护自身和家人的健康。
一.结核病:不只是“咳嗽”那么简单
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疾病,可侵犯人体多个器官,其中肺结核最为常见(占80%以上),也是主要的传染源。
肺结核的典型症状:
• 咳嗽咳痰超2周:这是肺结核最核心的信号,初期可能只是轻微干咳,后期可能出现痰中带血。
• 全身不适:低热(午后或傍晚明显)、盗汗(夜间睡眠时出汗)、乏力、体重下降,女性可能出现月经不调。
• 严重时会出现胸痛、呼吸困难,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导致肺功能受损,甚至危及生命。
其他部位的结核病:
除了肺部,结核杆菌还可能侵犯淋巴结、骨骼、肠道、脑膜等,引发淋巴结核(颈部肿块)、骨结核(关节疼痛、活动受限)、结核性脑膜炎(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症状因感染部位不同而各异。
二.结核病怎么传染?谁是高危人群?
传播途径:空气是主要“媒介”
肺结核患者通过咳嗽、打喷嚏、说话等方式,将含有结核杆菌的飞沫排入空气中,健康人吸入后就可能被感染。飞沫在空气中可停留数小时,因此在封闭、拥挤的环境中感染风险更高。
需要注意的是
并非所有肺结核患者都有传染性,只有痰中带菌的活动性肺结核患者才是传染源。握手、共餐、共用物品等日常接触,一般不会传播结核病。
这些人更容易“中招”
与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者(如家人、同事、同学);
免疫力低下人群:老年人、儿童、孕妇,以及糖尿病患者、长期服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者、艾滋病患者等;
生活环境拥挤、通风不良者,或从事粉尘作业、长期熬夜劳累导致抵抗力下降的人群。
三.怀疑感染结核病?这样做能早发现
结核病早发现、早治疗,治愈率可达90%以上。如果出现以下情况,建议及时就医检查:
• 咳嗽、咳痰持续2周以上,或痰中带血;
• 长期低热、盗汗、体重莫名下降;
• 与肺结核患者有密切接触史。
四.科学预防结核病,这几点要记牢
1.控制传染源:早发现、早治疗
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应及时就医,遵医嘱规范治疗,避免随地吐痰,咳嗽、打喷嚏时用纸巾或手肘遮挡口鼻,尽量减少与他人密切接触,直至传染性消失。
2.切断传播途径:保持通风,做好防护
室内经常开窗通风,每天至少通风2-3次,每次30分钟以上,降低空气中的结核菌浓度;
去人群密集、通风不良的场所时,戴口罩,减少感染风险;
肺结核患者的生活用品(如毛巾、餐具)应单独清洗,餐具可煮沸消毒。
3.增强自身抵抗力:不给病菌“可乘之机”
规律作息,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睡眠;
均衡饮食,多吃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食物(如鸡蛋、牛奶、新鲜蔬果);
坚持锻炼,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儿童可按国家规定接种卡介苗,能有效预防儿童重症结核病(但对成人肺结核保护作用有限)。
4.高危人群可主动筛查
与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者,或免疫力低下人群,建议定期进行结核病筛查(如每年一次胸部X线检查),做到早发现、早干预。
注意
结核病虽然是一种古老的传染病,但只要我们了解它的传播规律,做好预防措施,及时发现并规范治疗,就能有效控制其危害。
记住:咳嗽久不愈别大意,早查早治是关键;通风锻炼强体质,远离结核更安心。让我们共同守护呼吸健康,远离“结核”困扰。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