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耳内进水别大意,小心外耳道真菌病找上门!

时间:2025-07-25    科室:     作者:     点击: 695 次


外耳道真菌病?

夏季游泳、洗澡成了日常,但你知道吗?看似平常的耳内进水,可能让耳道变成真菌滋生的“温床”,稍不注意,外耳道真菌病就可能悄然“找上门”。

外耳道真菌病,又称真菌性外耳道炎,是由致病性真菌侵入外耳道引起的炎症。患者常会出现耳内发痒、闷胀、听力下降以及耳道肿胀疼痛等症状,若治疗不及时或不彻底,病情可能迁延不愈,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


为什么耳内进水,耳朵会“发霉”?


正常情况下,外耳道处于略偏酸性的环境,这种环境能够有效抑制细菌和真菌的生长。同时,耵聍(耳屎)如同一层天然的“保护膜”,保护着耳道皮肤。然而,当耳内进水且未及时处理时,情况就会发生改变。

首先,滞留的水分会稀释外耳道的酸性物质,破坏原本的平衡,使真菌更容易存活。其次,如果进水后忍不住用手或工具掏耳“止痒”,不仅会破坏耵聍的保护作用,还可能划伤皮肤,为真菌的“入侵”提供便利条件。此外,夏季气温高,耳道内温暖潮湿的环境,更是为真菌搭建了理想的“繁殖”环境,尤其是曲霉菌、念珠菌等常见致病菌,在这种条件下会迅速滋生。


这些处理方式,很危险!

在处理耳内进水时,以下几种错误方式需要避免:


× 用棉签深入掏耳 

棉签的棉絮可能脱落留在耳道内,成为真菌的 “养料”;硬塞还可能划伤耳道皮肤,增加感染概率。


× 等“自己干”

外耳道较深且弯曲,水分可能长期滞留,尤其是夏季出汗多,耳道始终处于潮湿状态,真菌自然 “有机可乘”。


× 用酒精冲洗

自行用酒精等刺激性液体处理,可能破坏耳道皮肤,反而加重问题。


如何正确处理耳内进水?


别让一次不经意的耳内进水,变成真菌性外耳道炎的“导火索”。夏季护耳,从及正确处理耳内进水开始:


√ 利用重力排水

进水侧耳朵朝下,牵拉耳廓,并原地单脚跳跃几下,利用重力让水排出。

√ 利用压力差排水

进水侧耳朵朝下,同侧手掌压住耳朵,屏住呼吸的同时瞬间松手,连续几次吸出水分。


√ 张口排水

张大嘴巴的同时,手指牵拉耳廓或用手掌压迫耳屏,让水自然流出;

√ 吹风机烘干

 吹风机热风低档,慢慢吹患侧耳朵,让水在耳道内蒸发。

 温馨提示

真菌孢子生命力顽强,治疗周期较长,可能需要2-4周甚至更久,患者需耐心配合治疗。真菌性外耳道炎如果治疗不彻底,极易反复发作,给患者带来持续的困扰。因此,耳内进水后若出现持续耳痒、耳闷、分泌物异常等情况,一定要及时就医,避免小问题拖成大麻烦。

门诊地址:

济阳区人民医院-门诊二楼-耳鼻喉科

预约电话:

0531-81172672 / 186 1555 0701

小编在此提醒:

医学科普 仅供参考  如有不适请及时就医哦 !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