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溺于未然丨溺水预防与急救?必知!

时间:2025-07-31    科室:小儿急症     作者:张玉莹     点击: 779 次


溺水预防:规避高风险场景与行为


1.水域选择的隐藏风险

野外水域(河流、水库、池塘)的危险远不止“深”,水底可能有暗流(如河道转弯处)、淤泥(陷入后难以挣脱)、水草(缠绕肢体限制动作)、尖锐岩石或杂物(划伤后增加体力消耗);即使是浅水区,若突然踩空滑入深水区(如岸边陡坡),也可能因慌乱呛水。

正规泳池需注意:儿童避开排水口(强大吸力可能吸附身体),不嬉戏打闹导致碰撞后呛水或滑倒。

2.人群特定风险

未成年人溺水多发生在“无人监护的间隙”,如家长短暂离开接电话时;


酒后、空腹或饱腹状态游泳,可能因体力不支、肠胃不适引发意外;


老年人或有心脏病、癫痫等基础病者,下水前需评估身体状态,避免突发疾病导致意识丧失。



溺水时的自救:从“慌乱”到“科学应对”


1.溺水初期的黄金30秒

溺水者往往不会像影视剧中那样大声呼救,多数是“沉默式溺水”——因口鼻被水淹没,只能挣扎10-30秒,此时需强迫自己冷静:先闭紧嘴巴,用鼻子缓慢呼气(避免呛水),同时双手掌心向下,轻轻拍打水面(增加浮力),让头部尽量后仰,使口鼻露出水面(即使只能短暂呼吸,也能争取时间)。

2.不同抽筋部位的应对

- 小腿抽筋:立即停止划水,用一手按住膝盖保持腿部伸直,另一手抓住抽筋侧的脚掌,用力向身体方向拉(脚掌尽量向小腿方向掰),持续5-10秒,缓解后换仰泳姿势游向岸边。


- 手指抽筋:握拳后用力张开,反复几次,同时用另一只手辅助拉伸手指肌肉。


- 腹部或胸部抽筋:蜷缩身体,双手抱膝,低头将下巴贴向胸口,缓解后缓慢伸展身体,保持漂浮。

3.漂浮技巧的细节

放松是关键——全身肌肉绷紧会导致身体下沉,可尝试“水母漂”(四肢自然下垂,头部露出水面,随波浪起伏),或“仰漂”(双腿伸直并拢,双手放身体两侧,掌心向下轻轻拨水,保持身体水平)。若穿着衣物,不要急于脱掉(厚重衣物吸水后虽增加重量,但也能提供一定浮力,尤其是外套可展开成“临时漂浮物”)。


他人溺水救援:科学施救,避免“群伤”


1.非下水救援的核心操作

呼叫时需“明确指令”,如对周围人喊“穿红衣服的大哥,快帮忙拿旁边的长竹竿!”“戴眼镜的大姐,麻烦打120,说XX河边有人溺水!”,比单纯喊“救命”更高效。投掷漂浮物时,瞄准溺水者前方(因溺水者可能挣扎移动),若用长竹竿、树枝,需确保自身站稳(可跪在岸边),让对方抓住后,缓慢将其拉向岸边(避免用力过猛导致对方脱手)。

2.下水救援的“保命细节”

必须下水时,需满足“会游泳且有救援能力”:接近溺水者时,从背后游至其侧方(避免正面被抱住),一手从对方腋下穿过,握住其对侧手臂,或托住其下颌,保持其头部后仰露出水面,采用仰泳姿势将其带向岸边。若被溺水者抓住手臂,可顺势下沉身体(利用浮力挣脱),或弯曲肘部向外挣脱后迅速绕到其背后。

3.岸上急救衔接

溺水者被救上岸后,若无意识但有呼吸,需使其侧卧(避免呕吐物堵塞呼吸道),清理口鼻内的泥沙、水草等异物;若呼吸、心跳停止,立即进行心肺复苏(胸外按压深度5-6厘米,频率100-120次/分钟,每按压30次配合2次人工呼吸),直到专业医护人员到达。


常见误区:这些“常识”可能致命


误区1:“会游泳就不会溺水”

——即使熟练游泳者,也可能因抽筋、体力不支、突发疾病或水域环境复杂溺水。

误区2:“溺水时能大声呼救”

——多数溺水者因口鼻被水覆盖,只能发出微弱声音或无法呼救,需警惕“安静的挣扎”(如头部在水面上下浮动、手臂无规律拍打)。

误区3:“救人时先控水”

——传统的“倒挂控水”不仅无效,还会延误心肺复苏时机,正确做法是先判断呼吸心跳,优先进行心肺复苏。



淹溺又称溺水,是人淹没于水或其他液体介质中并受到伤害的状况。水充满呼吸道和肺泡引起缺氧窒息。吸收到血液循环的水引起血液渗透压改变、电解质紊乱和组织损害,最后造成呼吸停止和心脏停搏。

掌握这些防溺水小知识,能在关键时刻最大限度降低溺水风险,无论是保护自己还是帮助他人,科学应对远比“勇气”更重要。


小编在此提醒:

医学科普 仅供参考  如有不适请及时就医哦 !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