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科普丨处暑至,秋意浓,养生要点请查收

时间:2025-08-23    科室:     作者:     点击: 316 次



一度暑出处暑时

风送爽已觉迟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通常在每年 8 月 22 日至 24 日交节。“处” 有终止之意,处暑意味着炎热的暑气即将结束,虽然白天仍可能有较高温度,但早晚温差进一步加大,秋凉逐渐显现,空气也愈发干燥。在这暑去秋来的过渡阶段,人体的养生调理需随之调整,以适应季节的变化。


【饮食】

润燥生津,清补为主


处暑时节,“秋燥” 更为明显,人体易出现口干舌燥、咽喉肿痛、皮肤干燥等症状,饮食上应注重润燥生津,宜采用清补的方式,不宜过于温补。可多食用一些银耳、百合、山药、莲藕、梨、莲子等。

银耳:

被誉为 “菌中之冠”,可与百合、莲子一起炖汤,不仅口感清甜,还能起到滋阴润肺、养心安神的功效;

山药:

既是食材也是药材,具有健脾益胃、滋肾益精的作用,可炒食、炖汤或煮粥;

莲藕:

生吃清热生津,熟吃健脾开胃,适合处暑时节食用。

同时,要减少辛辣刺激性食物的摄入,如辣椒、花椒等,以免加重秋燥症状。另外,处暑后不宜大量食用寒凉食物,以免损伤脾胃阳气,可适当吃些温性食物,如红枣、桂圆等,但也要注意适量,避免上火。


【运动】

轻松舒缓,顺应秋敛


处暑时节,运动养生应顺应秋季 “收敛” 的特点,选择轻松舒缓的运动项目,避免剧烈运动。可进行散步、慢跑、太极拳、瑜伽、骑自行车等运动,这些运动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身体免疫力,又不会过度消耗体力。

饭后散步是个不错的习惯,每天饭后半小时后外出散步,不仅能帮助消化,还能呼吸新鲜空气,缓解一天的疲劳。处暑后清晨和傍晚天气凉爽,是运动的好时机,要避免在气温较高的中午运动。运动时要注意及时补充水分,可少量多次饮用温水,运动后不要马上洗澡,尤其是不要洗冷水澡,以防感冒。


【起居】

调整作息,防燥保暖


处暑后,作息应继续遵循 “早睡早起” 的原则,早睡以顺应阴精的收藏,早起以顺应阳气的舒达。充足的睡眠有助于恢复体力,增强身体的抵抗力。处暑后早晚温差大,要注意及时增减衣物,尤其是早晚外出时要加件外套,避免受凉。

室内要保持适宜的湿度,由于空气干燥,可使用加湿器增加室内湿度,也可在室内放置一些绿色植物,既能净化空气,又能增加湿度。白天天气较热时,使用空调时间不宜过长,要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另外,处暑后可适当进行 “秋冻”,但要根据自身情况而定,健康人群可在早晚适当减少衣物,以增强身体对寒冷的适应能力,但体质较弱的老人和儿童则要注意保暖,避免 “秋冻” 过度引发疾病。


【情志】

疏肝解郁,心境平和


处暑时节,秋风渐起,树叶开始飘落,人们容易产生悲秋的情绪。此时要注重情志调节,保持心境平和。可多参加一些有益身心的活动,如外出秋游、欣赏秋景、参加社交活动等,让心情得到放松。

也可通过听舒缓的音乐、阅读书籍、练习书法等方式来调节情绪,缓解压力。中医认为,肝喜条达而恶抑郁,处暑后要注意疏肝解郁,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过大,以免影响身体健康。



养生小贴士

处暑后皮肤水分易流失,要加强皮肤保湿,可选用滋润型的护肤品,洗澡时水温不宜过高,时间不宜过长,避免使用碱性强的沐浴产品。

由于空气干燥,鼻腔黏膜容易受损,要注意鼻腔卫生,可每天用温水清洗鼻腔,保持鼻腔湿润,预防呼吸道疾病。另外,处暑后要多喝水,以补充身体水分,缓解秋燥,但不要一次性大量饮水,应少量多次饮用。


处暑是暑热消退、秋意渐浓的节气,养生的关键在于顺应季节变化,做好润燥生津、调整作息、调节情绪等方面的工作。通过科学合理的饮食、适度的运动、规律的起居和良好的心态,才能更好地适应处暑时节的气候特点,为秋季的健康打下坚实的基础。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