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喊“肚子疼”?别忽视!可能是粪块堵塞在“搞鬼”

时间:2025-09-13    科室:小儿急症     作者:刘胜男     点击: 223 次

肚子疼?别忽视!


很多家长以为孩子肚子疼多是吃坏东西、着凉,却忽略了一个常见原因——粪块堵塞尤其是秋冬季节,孩子活动减少、膳食纤维摄入不足,容易出现便秘,干结的粪块堆积在肠道里,会像“小石头”一样挤压肠壁,引发反复腹痛。了解这种情况的识别、护理和预防,能帮孩子少遭罪。


先分清:

孩子粪块堵塞腹痛,有3个典型表现




孩子不会准确描述病情,家长可通过以下3个信号判断是否为粪块堵塞:

01. 腹痛位置和特点:“左下腹痛”+“时好时坏”

粪块多堆积在大肠末端(左下腹),所以孩子常指着“肚子左边”喊疼,疼痛多为隐痛、胀痛,有时会突然加重(粪块刺激肠壁),排便后会明显缓解,但过几天可能又发作,呈“反复性”。

02. 排便异常:“拉不出”或“拉得少”

这是核心特征!孩子可能3-5天没拉大便,或每次排便都很费力,脸憋红、哭闹,只能拉出少量干硬的“羊粪球”样大便;部分孩子会伴随“肛门坠胀”,总说“想拉但拉不出来”,甚至排便时因粪块过硬导致肛裂、出血。

03. 伴随症状:“肚子鼓”+“口臭、食欲差”

肠道内堆积的粪块和气体,会让孩子肚子看起来鼓鼓的,按压左下腹时,可能摸到条索状的“硬块”(就是干结的粪块);同时,粪便长期停留会产生异味,孩子可能出现口臭,还会因肠道不适变得不爱吃饭,甚至偶尔恶心。


紧急护理:

4步帮孩子缓解,别盲目用“土方法”




孩子因粪块堵塞腹痛时,家长别慌,正确护理能快速缓解,但要避开误区:


01. 先“软化粪块”,别硬挤

不要强迫孩子用力排便(容易导致肠黏膜损伤),可先用儿童专用开塞露(需按说明书剂量,或遵医嘱),能润滑肠道、软化粪块,帮助孩子顺利排出;也可给孩子喝少量温蜂蜜水(适合1岁以上孩子,1岁内禁喝,避免肉毒杆菌风险),每天1-2次,每次5-10毫升,辅助软化粪便。


02.顺时针揉肚子,促进肠道蠕动

让孩子平躺,家长用手掌顺时针轻轻按摩孩子腹部(从肚脐开始,慢慢向外打圈),每次5-10分钟,每天2-3次,能刺激肠道蠕动,帮助粪块移动;按摩时力度要轻,避免用力按压疼痛部位。


03. 调整饮食:吃“通便食物”,避开“便秘食物”

暂时停吃油炸、辛辣、精细食物(如炸鸡、薯片、白面包),换成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

- 蔬菜:煮软的菠菜、芹菜、西兰花(切碎拌进粥或面条里);

- 水果:火龙果(带籽吃)、猕猴桃、熟透的香蕉(选表皮有少量斑点的,青香蕉含鞣酸,会加重便秘);

- 主食:燕麦粥、小米粥、杂粮饭(代替精白米饭)。


04. 适当活动:别让孩子久坐

饭后带孩子散步10-15分钟,或玩简单的游戏(如跳格子、拍球),避免孩子吃完饭就坐沙发看电视;适度活动能促进肠道蠕动,帮助粪便排出,缓解腹痛。

注意:

若出现以下情况,立即就医!


- 腹痛剧烈,孩子哭闹不止,甚至呕吐(呕吐物有酸臭味或粪水样);

- 腹胀严重,肚子硬得像“鼓”,按压时孩子剧烈哭闹;

- 超过5天没排便,用开塞露后仍无法排出,或排便时大量出血。


预防是关键:

3个习惯,让孩子远离粪块堵塞


粪块堵塞多是“长期便秘”拖出来的,帮孩子养成3个习惯,能从源头预防:


01. 每天吃够“膳食纤维”,别挑食

1-3岁孩子每天需10-15克膳食纤维,4-6岁需15-20克(相当于1碗燕麦粥+1份蔬菜+1份水果)。家长可把蔬菜切碎拌进辅食或主食里(如蔬菜粥、蔬菜饺子),水果直接吃或打成果泥(不要过滤掉籽,籽含膳食纤维),避免孩子只吃肉、不吃菜。


02. 定时排便,别“忍便”

每天固定时间让孩子上厕所(如晨起后或晚饭后,此时肠道蠕动活跃),即使孩子没有便意,也可让他坐在儿童马桶上待5-10分钟,慢慢形成“排便反射”;家长要避免说“你怎么又不拉”,以免给孩子造成心理压力,反而抗拒排便。


03. 每天喝够水,别用饮料代替

1-3岁孩子每天喝1000-1400毫升水,4-6岁喝1400-1700毫升(包括粥、汤里的水分),早上空腹喝1杯温白开水,能唤醒肠道;少给孩子喝果汁、奶茶(含糖量高,会加重便秘),渴了就喝白开水。


温馨提示

孩子粪块堵塞腹痛,看似是“小毛病”,但长期忽视会导致孩子因害怕排便而“忍便”,形成“便秘-粪块堵塞-更怕排便”的恶性循环,甚至影响肠道健康。家长只要多关注孩子的排便情况,及时调整饮食和习惯,就能帮孩子轻松避开这种“肚子疼”的烦恼。


小编在此提醒:

医学科普 仅供参考  如有不适请及时就医哦 !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