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为骨折病人重塑人生 ——记县医院骨一科主任刘波

时间:2017-12-19    科室:     作者:     点击: 3463 次

刘波.jpg

刘波,副主任医师,骨一科主任。1991年毕业于潍坊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后一直从事骨外科临床工作。二十余年来,每一个朝夕,他站在无影灯下,如同最忠诚的卫士,不仅用双手重塑病人生命的支撑,也用救死扶伤的信念支撑起自己的梦想。
    2002年,他前往山东齐鲁医院进修骨外科专业。如果说骨骼是身体的支撑,信念,则是人生的支撑。
    2003年,他进修归来,与李秀春主任一起成功开展了县医院第一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从此开启了县医院骨外科人工全髋关节、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新时代。人工髋关节、膝关节置换是治疗严重骨关节疾病、无菌股骨头坏死及头下型股骨颈骨折等疾病的有效手术治疗措施,截至目前已完成500余例人工髋关节置换,五十余例膝关节置换手术,病人预后均良好。仅2013年,县医院骨外科便完成近百例髋关节置换,其中有很多是年逾八旬的老人。
    天天奔波在病房、手术室的刘主任已记不清有多少病人从他的双手下重新站立起来,重新触摸到生命的波动,重新看见窗外的阳光。新市乡
83岁的陈女士不慎摔伤导致股骨颈骨折,家人带她到诊所,乡医说她年纪这样大不可能再站起来行走,就是去医院,医生也不会为其冒险手术。不甘心老人就这样躺在床上不能行动,家人又带着老人来到县医院,收住骨一科住院治疗。刘主任接诊了老人,检查发现老人血小板的数量只有30万,且不久前患过脑梗塞。手术,要冒很大危险;不手术,老人渴望的目光又让他不忍老人余生就这样在床上度过。他带领科室人员讨论手术方案,决定为老人实施人工股骨头置换术。老人被推进手术室,他虽心有忐忑却依然果断的上了手术台。无影灯下,几个小时的聚精会神,老人被安全顺利的推出手术室。术后8天,当老人拄着拐杖在病房走廊独自行走时,笑得像个孩子。
    全膝关节置换术是比全髋关节置换操作技术难度更大的手术,要求手术的医生不但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更要胆大心细。困难,从来不是刘主任前进的阻碍,勇于攀登的人才会看到更美的风景。仅在今年,刘主任便成功完成
5例全膝关节置换手术,病人均预后良好。店子乡的刘先生,60岁,因骨性关节炎导致膝关节疼痛,几乎不能走路,生活亦不能自理。身体、精神,双重的痛苦令他对生活几乎心灰意冷。家人带他来到县医院就诊,寻求一丝治愈的希望。刘主任为病人作了详尽的检查后决定为其实施双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每一个手术,都如同雕琢一件艺术品,而手拿手术刀的他们是最美的艺术家。几个小时漫长的雕琢,手术成功了。可刘主任知道,手术成功而不进行术后康复训练,则不能达到手术应有的疗效。术后,他又通过下肢功能训练器为病人进行下肢功能训练。术后9天,病人下床独立行走时,感觉犹如新生。
    2009年,县医院骨外科在全县率先开展经皮椎体成形术,主要用于老年人椎体陈旧性压缩性骨折。经皮椎体成形术是微创手术,手术切口只有1cm,第二天便能下床活动,且术后疼痛立即缓解。这对于老年人来说无异于福音,避免了老人术后长时间卧床的痛苦和不便。济阳县城80岁的王女士因腰痛辗转求医多年不得其解,闻名来到县医院就诊,刘主任检查后确诊病人为椎体陈旧性压缩性骨折,并为其实施了经皮椎体成形的微创手术,几个小时的手术如同一阵风吹散了困扰病人几年的痛苦。
    2010年,刘主任带领科室开展了PFAN内固定术,微创治疗老年股骨近端骨折,减少了传统手术带来的创伤,也减轻了病人的痛苦。82岁的肖女士就深受其益。肖女士不慎股骨转子骨折,生活完全不能自理。来县医院骨外科就诊,刘主任检查中发现心电图提示病人心肌缺血严重,不能立即进行手术。他请心内科医生会诊治疗的同时为病人做骨牵引治疗,几天后,复查心电图提示病人心肌缺血症状明显改善。随即,刘主任成功为其实施PFAN内固定术,术后病人恢复良好,8天后已能下床行走,两周后康复出院。出院之际,看着病人独自走出病房,刘主任心里感到了莫大的欣慰,所有的努力和汗水在这一刻都格外甜蜜,所有的信念和坚持在这一刻也格外真实。
    骨外科一直是县医院的重点学科,
2013年底,县医院内科楼顺利搬迁,专业细化,骨外科分成骨外一科、骨外二科,刘主任肩负重任,调任骨外一科主任。前方的路也许荆棘满布,可县医院骨外科将在刘主任的带领下披荆斩棘,走向坦途。
    有了骨骼的支撑,我们才能走路;有了信念的支持,我们才会走得更远。二十余年来,他学习不止,奋斗不息,在国家级、省级医学期刊发表论文
20余篇,其中两项获济阳县科技进步奖; 2005年,他获得济南市病案管理先进个人荣誉称号;2008年,他积极响应号召,参加了汶川地震抗震救灾活动,被广泛报道。2014年,他身为副主编参与编著了《临床骨科诊疗学》一书。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